Keboom007

Keboom007
行知合一

行知合一

行知合一(新的理解方式) 或许其他人也经历我这个阶段,感觉上看的书也不少了,当然是那种通识知识,就是说基本上我再去看书,很多道理上的东西,我基本上都是没有新概念了。 那些大道理、通用的、共性的东西,每个人都在说,因此很多书都在讲一样东西,让人看了很无趣了。我说的是少了获得新知的兴奋,这让人无趣。很多道理我也都听到过了,我觉得在接着去看书,我不那么开心了,因为我认为不那么有趣了,当然我说的是通用知识。 有些书,比如金刚经,更多的是让人处于一种能量场,比如我在看金刚经,我本身就会被金刚经影响,我的内心就会更平静,思绪更宁静。还有很多小说,比如我在读《四世同堂》时,同学说我为何那么失落。比如我在读《老人与海》,我就特喜欢刀子般的北风吹在脸上,好似自己在抗争什么,感觉自己就像那个死死攥紧渔线、将手掌勒出深痕的老人。 在上面的视频中,提到的,知行合一,最开始灶爷的看法是,提高认知,由认知来指导行动,因此他认为应该先看很多书,然后再去行动。 这种看法也大概是很多人的看法吧,总觉得应该先提高认知,然后才能去行动。

By Keboom007
樊登访谈

樊登访谈

https://youtu.be/pxgF4mgcxqo?si=4ZibV6wl3p40DDBp 樊登的创业经历、对个人影响力的看法 樊登之前开过杂志社,但是失败了。在樊登读书的萌芽阶段,其实他就是采用了订阅杂志的形式,来收费的。当然了,很老套的说法,我们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对未来造成了如何的影响。这种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却没有真正内化。 樊登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并不是事情此刻瞬时的状态,比如他的失败的创业经历、频繁的换工作职位、关于个人影响力等等。我们平时看事情,一般都是看一件事情的瞬时状态,比如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影响力大还是小,直接判断事情的当前状态就好了。但是樊登把事情看的更长远,比如一件事情的影响力很可能在数年之后仍在显现。比如一件事情在当前看是失败了,但是在几年后却成功实现了目标。比如一件事在当前知道的人很少,但是在几年后却家喻户晓了。比如在文学艺术领域,这个艺术家总是在世时不得志,去世后倒是作品名满天下。比如当前的 AI,transformer 论文在发表之初知道的人很少,但 openAI 出来后,大家就都知道了。 对事情以一种更长远、动态的看法,这是一种很好的

By Keboom007
李飞飞传记

李飞飞传记

李飞飞(1976年7月3日—[1]),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3][4], 美国文理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5]。曾任职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SAIL)[6] 、斯坦福视觉实验室[7]。现为ImageNet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研究员[8]、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4ALL联合创始人及主席。她的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等[3]。 飞飞的父母 或许是从微信读书首页来的,看到了李飞飞传记,被评为神作,因此就好奇读了起来。没想到就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奇怪的是,我从其他地方也看到了李飞飞,我已经记不清楚是先从其他地方看到李飞飞。还是先从微信读书看到,然后才注意到其他地方的李飞飞故事)。 李飞飞的父母是不同寻常的父母,这里并不是说他父母的成就高,而是她的父母不人云亦云、不妥协、充满好奇心,鼓励李飞飞做自己。他们家在美国经济条件很差,他们明明可以让李飞飞直接去工作(李飞飞曾多次得到过很好的工作),那样他们的生活条件会有很大的改善。

By Keboom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