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

很多传记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主人公的事进行描写,这本书却不同,他并不局限于主人公那个圈子周围,而是广泛的介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各个国家的民风民俗。作者对于战争细节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去写,甚至说写的太简略了,本来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但是作者几乎寥寥几笔就带过了。
我们提到吴起,总是认为他是一个军事家,打仗非常厉害。但作者并不认为他只是一个军事家,作者认为他是一个全才,他不仅仅在军事上能够训练出“魏武卒”这样的兵,不仅仅能够巧妙的使用兵法、谋略赢得战争,同时他还能够发展经济,任用贤才,使得吏治清明。他在变法的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是全方位的强,只不过通过战争的胜利而体现出来。
我读毛选的时候,没看到毛主席是怎么做改革的,怎么搞经济的,没看到出彩的地方,只看到了毛主席打仗非常厉害,怎么打怎么赢!看起来跟吴起的赢是一个道理,战争的胜利是全方位的,并不只是将军的策略高明。其实看共军四渡赤水、长征等时,蒋介石所做的应对策略,大体上都是预测对了红军要往哪里走的,封锁线也是布置了一道又一道,但是那些封锁线看起来总是像纸糊的。国军内部都是小军阀,一个个都想的是保存实力,而老蒋也想的是让红军与地方军阀相互消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红军的力量那么弱,根据地又都是各省交界,分布在农村,资源上永远不可能跟占领城市,国军掌握国家命脉资源。共军在一人一枪都无法达到的标准下,国军就已经有飞机大炮军舰了。
那么红军能赢难道只是靠他们的将军的指挥才能强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的不好听点,就像蟑螂一样,落到哪里就在那里快速生根发芽,快速泛滥。这就是势啊。
吴起的黑料
- 诛邻止谤:自己修掉了那个有权势的贵族老婆,自己散尽千金谋求官职,最终一无所获,遭到邻居讥笑诽谤,遂杀死邻居。(杀死邻居后逃亡,临走时啮臂而盟,得不到相一级的官职,绝不回卫国)
- 母丧不归:杀掉邻居后,逃到鲁国,拜大儒曾参为师。儒家是极其重视孝道的,而吴起母亲去世后,并没有回家奔丧。(回卫国会被仇家报复,而自己又没有实现自己的誓言)
- 杀妻求将:齐国入侵鲁国,吴起之妻为齐国质子,恐鲁国人猜忌,杀妻求得鲁国大将军职位。(可笑的是,吴起指挥鲁国军队打赢齐国后,齐国人竟又将他驱逐。不过离开鲁国后,他终于迎来了明君魏文侯)
既然吴起道德这么败坏,魏文侯为何能重用吴起?魏文侯可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当时的魏国,是非常尊崇儒术的,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吴起还是得到了重用,不是么?
既然吴起道德如此败坏,为何最后被魏国的权贵排挤,不得不出走魏国呢?他这样有能力的人,随便找君主旁边的红人依附一下,不是很容易的事么?甚至以他的能力,如果他想趋炎附势、怕马屁,万事都随着君主,他自己本就可以当”红人”,何必三番五次冒犯君主,劝导魏武侯戒骄戒躁、以德治国呢?
如果吴起道德如此败坏,他又何必在楚国继续变法,招惹楚国的贵族,触碰楚国的贵族利益,最终被反对他的贵族乱箭射死呢?
如果吴起道德如此败坏,魏文侯、魏武侯、楚悼王都敢于让他做全军统帅呢?
吴起的西河
吴起和商鞅,简直太像了。那个时代的变法,无不触碰贵族的利益(所谓变法,其实就是重新分配土地,激发社会活力),一旦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变法的臣子下场都很惨。
张居正也是这样吧,他虽然生前没人敢动他,死后便立刻被抄家挖坟。
改革者,变法者,很可能处于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都恨之入骨的局面。触碰上层阶级,大家能够想象。触碰下层,可能比较难想出例子。比如说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比如说企业改革,铁饭碗工人失业。比如说降低预算,缩编人员。
儒者
明明知道变法会有什么后果,还是去做。
明明稍微弯曲一点,就不至于漂泊与各国,但还是遵守内心的觉得正确的事。
吴起他有太多机会只要稍稍弯下腰,就能获得权利与财富。
他的家庭本就是千金之家,他妻子的本家就是卫国有权的贵族。他本可以靠着他妻子的家族的势力,就能在卫国获得不错的官职。
当魏武侯提出联姻时,只要吴起点点头,他就可以于皇室联姻。再根据他多年来在魏国做出的贡献,声望于地位,谁还能超过吴起呢?
魏武侯不如魏文侯善于纳谏,且多有自得之色。又何必触这个霉头,去坦言直率的说出魏武侯的过错呢,让魏武侯心生芥蒂。
明知道楚国的贵族势力异常强大,君王也忌惮贵族势力。但是在楚国变法时,还是激烈的与那些贵族势力对抗。你明明可以随便出一点政策,就能让楚国的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你的岁数已经如此大了,安度晚年不好么?随随便便整顿一下吏治,随随便便训练一下士兵,对那些贵族不涉及的土地做做政策调整,就这几样,完完全全可以把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提升一个档次。何必非要变法,招惹哪些贵族呢?
楚悼王去世了,支持你变法的君主去世了,你明知道都城里面的那些贵族不会放过你,并且你还是楚国的军队主帅,何必孤身一人回到都城呢?最后落得一个万箭穿心的局面。真不知你到底是不是故意的?你故意跑到楚悼王身边,让那些还对你射箭的人获得诛九族的罪, 是为了给新君清除贵族势力的借口么?
吴起这样的才称得上君子,颜回那样的躲在陋巷自娱自乐的,算什么君子呢?只要是变法者,都是勇士,因为他大概知道自己失败的下场会多惨。而知道自己下场却又仍然去做的,这不就是儒家说的君子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看商鞅和吴起吧,缺少贤明的君主,再璀璨的人才也会隐退。
看起来缺少人才这种事,根本不存在,如果以后再有某个领导人,说手下没有人才,首先都应该反思自己的不足。
历史上被称为贤君,却没有人才的,几乎都是亡国之君,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不支持他们重新培养班底。
战争形式
在春秋时代,打仗也是有礼节的,大家要排好队形,然后相互冲刺,如果谁从车上摔下来了,还不可以趁人之危,要等他重新上车,然后继续战斗。如果敌人的马车陷到泥土里了,那么先要帮助敌人把马车推出来,然后在接着战斗。战斗胜利的一方,并不会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这让我想到外国人打仗最开始也是这样,大家面对面间隔一定的距离站着,然后给枪上火药、上子弹,然后大家商量好,差不多一起开枪。
为什么事关生死的事情,国内和国外,竟然出奇的相似。不过后面,大家为了战争的胜利都不择手段了,所谓“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