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梁启超

王安石传—梁启超

最近在看王安石,这是梁启超写的王安石传记。

在没有看王安石传记之前

我自己脑海里对王安石的印象就是,他是苏轼(我感觉苏轼的名气大于王安石,比如很多书描写苏轼的诗如何如何好,描写苏轼遭受贬谪之后有如何如何好的心态等等)的政敌。

然后王安石还是一个文学家,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看到王安石的不少诗。对于王安石的诗,是一首也不记得了。但知道王安石做了很大的改革变法,并且听说是失败了。

还有人拿王安石的变法做例子,就是说上层设计的政策,虽然初心是好的,但是往往好心办坏事。

以上就是我对王安石的全部印象了。

读王安石传记过程中呢

我也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的争议实在太大,有很多名人和正直的的人都反对王安石,但是后来呢,又有一部分人从反对王安石,又变成了支持王安石。总之非常有争议。

在本书中,梁启超是非常推崇王安石的,那么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暂且相信梁启超的说法吧。文中很多地方,能看出梁启超都是非常激动的,但是结合当时的国情,我们必须要理解他那颗急切的心情啊 !

从书中看,王安石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人。他将原本私人地主阶级的利益,转移到了国家财政。比如文中出现了,类似国家银行的东西。而之前呢都是私人高利贷。而王安石的对手,这些地主,基本上就是那些士大夫,当官的,所谓上层阶级的。这些人呢,有权有钱,还有舆论权。因此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即使有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但还是困难重重。

领导班子

可以说宋神宗是一个绝佳的领导,就像诸葛亮遇到了刘备,商鞅与秦孝公。宋神宗与王安石,两人互相信任,有这样的君臣,变法的底盘已经有了,就算没有完全成功,至少结果不会太差。

但诸葛亮辅佐刘备,并没有历史包袱。

而商鞅变法,国君有足够强力,权力足够强悍,商鞅自己有足够果断,狠辣。

宋神宗和王安石,想要和平改革,可是改革这种东西,能够和平改革么,能够不流血就改革成功么。

人治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越发觉得宋朝的人才真是多啊,各种有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等等,真是多啊。文学上的人才真是够多的。

武将呢,倒是有个岳飞比较出名。

宋朝重文抑武,因此有名的文人就比较多。佐证时势造英雄啊,而非英雄造时势。

如此多文人,按理说就道德水准高,教育水平高,政府的治理水平就高。政府治理水平高,那么国家就应该富强,人民就应该生活幸福。按理说应该长治久安,但实际上宋朝与其他朝代,从朝代的延续时间上看别无二致。

为什么所有的朝代都是开头都比较好,国家治理的很好,然后到国家很繁荣,而繁荣过后就是祸乱了。很难说是英明的君主导致了国家的繁荣,还是说朝代的开端,让那些君主有了将事情做好的可能性。

或许像雷军说的,你在了那个风口上,猪都飞。哈哈,你站到了国家百废待兴的风口上,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让国家富强。

舆论

感觉有时候舆论只是一种工具。舆论是一种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工具是没有对错与是非的。

王安石在舆论方面,就没有做好准备。他在施行政策的时候,很多人并不在他的身边,能够知道他的政策的人就是京城的那几十个人,其余的州县的人怎么知道王安石是谁呢?但是由于王安石的变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因此很多本地的大地主就污蔑王安石,导致政策很难实行。

关于人才

古代的关于人才的管理,和我最近看的关于公司(段永平推荐的《基业长青》)的管理理念很多都是一样的。

比如其中关于人才的论述,就是如果这个人是合适的人,那么这里说的合适的人,其实就是合适这个位置的人才。

如果这个人是适合这个位置的人才,那么这个人就不需要激励,也几乎不需要各种管理手段,他就能在他的位置上面做的很好。相对于王安石文中说的:如果让好马拉重车,跑平坦的路,不用多鞭策,也不用赶车的人多操心,只要一拉缰绳,上千里的路程很快便赶到了。

这是关于合适的人才,是怎样的。

还有关于如何挑选人才的,

王安石说人才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人才,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个理念跟基业长青那本关于公司挑选人才,挑选领导者的理念一样。就是从公司内部挑选领导者,而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很多公司总觉得自己花大价钱聘请外来人当 CEO,这个公司就会长久发展,但他们通过统计得到,这样的概率并不高。

自由与专制

宋神宗有一件小事,就是给自己的上一任皇帝给称号的问题,这种事可小可大,但那些谏臣竟然闹的以死相逼的程度。皇帝广开言路是好事,但是对于这种几乎是胡闹的程度,是否过于忍让,以至于感觉有点懦弱的程度。

广开言路这件事毫无疑问是对的,错的是这个谏臣不是个合适的人,应该开除这样的人,换上更合适的人。

有些事情一定是正确的事,但如果做了正确的事情,却没有好的结果,那么一定是人不合适,应该换掉人,而不是停止做正确的事。

关于专制,政府换届就有直接换一套领导班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这难道不是一种专制?可是这种专制又是必须的,否则他们什么政策还没出,自己高层先乱套了。

思考半天,有开始和稀泥了,专制与自由应该并存。或许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应该并存。

如果你希望别人能提供好的建议,那么你就要鼓励别人说出好的建议,鼓励别人说坏话,说不中听的话,甚至纵容各种的说法。

如果你想要推行某项政策,但是触犯到了某些人,你就要专制,你就要强力推行,使用手段,排除障碍,来推行你要做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正义与邪恶,能够并存么?首先正义与邪恶一定是并存的,但是如何说服自己容纳邪恶呢?

本书中的文学部分

哈哈,我是一窍不通啊。但我看到一篇非常简单的诗句,分享出来: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只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多么朴实无华,俺喜欢。哈哈!!

我们从王安石的变法中,去想想如何才能变法成功呢?

  1. 领导班子。宋神宗支持他,王安石自己也提拔了不少自己人,但仍旧是不够,因为改革触及的利益足够大,阻力就足够大。如果王安石是一个皇亲国戚,在中央几十年的话,那么或许领导班子,权力问题能够解决。有强大的权力,才能跟那些地主掰掰腕子。
  2. 合适的人才。人才有多种,重要的是合适。苏轼就是人才,但是他不认可变法的内容,这就是不合适的人才。选择,培育合适的人才,仍然需要王安石长久的工作才能得到。
  3. 舆论。这就更不可能了,皇帝自己的事情,一大帮闲的没事的谏官叽叽喳喳呢,何况一个王安石呢?舆论控制真的很难呢。
  4. 最后,好像变成身体健康问题了,变法,如果一下子变化太大,一个是让人痛苦,矛盾太大。一个是步子太大,难免出错。或许变法想要成功,只能相信时间的力量了。

变法,就是在已有的统治下,已有的格局下,进行改变。即使能把蛋糕做大,也仍然少不了摩擦。敢于变法的,都是猛士啊!

梁启超,牛的!!

题外话

关于梁启超的生活状况。文中说梁启超有段时间也是靠朋友接济,才勉强家中生活。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梁启超有五个孩子。咋会生这么多。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梁启超这样的名人,本以为会衣食富足,没想到也会遇到经济问题。

同时也让我想起曾国藩,大家都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还是说他官职非常大。但是曾国藩也曾有十几年的租房生活。而且也大有入不敷出的时候。

因此呢,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要太丧气,强如梁启超、曾国藩不照样租房住,那我们这代年轻人,啥都没有,那就啥都没有么,那咋了,大胆去做事情,大胆去爱就好了。

Read more

Indigo

Indigo

Indigo Blog 微博高管,李佳琦公司合伙人,日本民宿品牌也是前列,现在在投资一些 AI 公司,还有在做自媒体,上面的链接就是他的 blog,现在基本都是在采访各个领域的人,主题大部分都是 AI、经济等领域。他说他自己很喜欢做初创企业的合伙人而不是 CEO,他真是撮合了不少领域的各种公司。 他的主题都很宏大,很有意思,很像国外的风格,天马行空,可以自由讨论热点事件。在 YouTube 上面有很多这样的采访类博主,只不过都是英文的。或许他能成为中文环境下的这个采访领域最强的人呢。 获取什么信息?如何获取? 他并不是一个 AI 领域的专家,事实上,他也是近几年看到了 ChatGPT 等相关产品,才被震撼到,继而决定学习 AI。 不同的人学习 AI 有不同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先知道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定位,自己能做什么,需要什么。先把这些问题想清楚,然后跟随自己的目标,去做执行。

By ke wang
从总账到总监

从总账到总监

这是一本财务相关的书,至少书中的内容是关于财务专业知识的书。其中关于财务工作中的技术细节和跨国公司下的子公司的财务处理原则,这些技术细节或许不是财务专业的人很难看懂。 但是这并没有关系,实际上我一直被作者吸引着,就算看不懂技术细节,但是从中看到作者的真诚、乐于助人、耐心培养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幻想着能遇到像文中 bob 这样一个领导。同时 bob 还有超强的工作能力,不仅对于下属做的业务细节能够手拿把掐,对于跨部门、甚至跨公司、跨行业、跨地域的各个主体,都能够分析利害关系,选择合适的人,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了双赢。 关于书的内容,都是非常实操的内容,没有提纲挈领的,抽象总结的东西,全都是具体的执行起来的干货。 我们不必太担心要财务知识背景,才能读懂这本书。我们可以不太关注书里面财务知识的细节,里面的工作方法,沟通方法,做人的真诚,关于协调利益方达成目标,心理学,等等吧。涉及个人工作的方方面面,非常全面。 书的脉络就如同标题,主要是以主人公在不同岗位下的工作经历(从总账职位到总监职位)来书写的。书中的主体其实挺分散的,一会是业务细节,一会是人际关系,一会是管理方法,一会是向上汇

By ke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