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梁启超

最近在看王安石,这是梁启超写的王安石传记。
在没有看王安石传记之前
我自己脑海里对王安石的印象就是,他是苏轼(我感觉苏轼的名气大于王安石,比如很多书描写苏轼的诗如何如何好,描写苏轼遭受贬谪之后有如何如何好的心态等等)的政敌。
然后王安石还是一个文学家,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看到王安石的不少诗。对于王安石的诗,是一首也不记得了。但知道王安石做了很大的改革变法,并且听说是失败了。
还有人拿王安石的变法做例子,就是说上层设计的政策,虽然初心是好的,但是往往好心办坏事。
以上就是我对王安石的全部印象了。
读王安石传记过程中呢
我也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的争议实在太大,有很多名人和正直的的人都反对王安石,但是后来呢,又有一部分人从反对王安石,又变成了支持王安石。总之非常有争议。
在本书中,梁启超是非常推崇王安石的,那么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暂且相信梁启超的说法吧。文中很多地方,能看出梁启超都是非常激动的,但是结合当时的国情,我们必须要理解他那颗急切的心情啊 !
从书中看,王安石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人。他将原本私人地主阶级的利益,转移到了国家财政。比如文中出现了,类似国家银行的东西。而之前呢都是私人高利贷。而王安石的对手,这些地主,基本上就是那些士大夫,当官的,所谓上层阶级的。这些人呢,有权有钱,还有舆论权。因此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即使有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但还是困难重重。
领导班子
可以说宋神宗是一个绝佳的领导,就像诸葛亮遇到了刘备,商鞅与秦孝公。宋神宗与王安石,两人互相信任,有这样的君臣,变法的底盘已经有了,就算没有完全成功,至少结果不会太差。
但诸葛亮辅佐刘备,并没有历史包袱。
而商鞅变法,国君有足够强力,权力足够强悍,商鞅自己有足够果断,狠辣。
宋神宗和王安石,想要和平改革,可是改革这种东西,能够和平改革么,能够不流血就改革成功么。
人治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越发觉得宋朝的人才真是多啊,各种有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等等,真是多啊。文学上的人才真是够多的。
武将呢,倒是有个岳飞比较出名。
宋朝重文抑武,因此有名的文人就比较多。佐证时势造英雄啊,而非英雄造时势。
如此多文人,按理说就道德水准高,教育水平高,政府的治理水平就高。政府治理水平高,那么国家就应该富强,人民就应该生活幸福。按理说应该长治久安,但实际上宋朝与其他朝代,从朝代的延续时间上看别无二致。
为什么所有的朝代都是开头都比较好,国家治理的很好,然后到国家很繁荣,而繁荣过后就是祸乱了。很难说是英明的君主导致了国家的繁荣,还是说朝代的开端,让那些君主有了将事情做好的可能性。
或许像雷军说的,你在了那个风口上,猪都飞。哈哈,你站到了国家百废待兴的风口上,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让国家富强。
舆论
感觉有时候舆论只是一种工具。舆论是一种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工具是没有对错与是非的。
王安石在舆论方面,就没有做好准备。他在施行政策的时候,很多人并不在他的身边,能够知道他的政策的人就是京城的那几十个人,其余的州县的人怎么知道王安石是谁呢?但是由于王安石的变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因此很多本地的大地主就污蔑王安石,导致政策很难实行。
关于人才
古代的关于人才的管理,和我最近看的关于公司(段永平推荐的《基业长青》)的管理理念很多都是一样的。
比如其中关于人才的论述,就是如果这个人是合适的人,那么这里说的合适的人,其实就是合适这个位置的人才。
如果这个人是适合这个位置的人才,那么这个人就不需要激励,也几乎不需要各种管理手段,他就能在他的位置上面做的很好。相对于王安石文中说的:如果让好马拉重车,跑平坦的路,不用多鞭策,也不用赶车的人多操心,只要一拉缰绳,上千里的路程很快便赶到了。
这是关于合适的人才,是怎样的。
还有关于如何挑选人才的,
王安石说人才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人才,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个理念跟基业长青那本关于公司挑选人才,挑选领导者的理念一样。就是从公司内部挑选领导者,而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很多公司总觉得自己花大价钱聘请外来人当 CEO,这个公司就会长久发展,但他们通过统计得到,这样的概率并不高。
自由与专制
宋神宗有一件小事,就是给自己的上一任皇帝给称号的问题,这种事可小可大,但那些谏臣竟然闹的以死相逼的程度。皇帝广开言路是好事,但是对于这种几乎是胡闹的程度,是否过于忍让,以至于感觉有点懦弱的程度。
广开言路这件事毫无疑问是对的,错的是这个谏臣不是个合适的人,应该开除这样的人,换上更合适的人。
有些事情一定是正确的事,但如果做了正确的事情,却没有好的结果,那么一定是人不合适,应该换掉人,而不是停止做正确的事。
关于专制,政府换届就有直接换一套领导班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这难道不是一种专制?可是这种专制又是必须的,否则他们什么政策还没出,自己高层先乱套了。
思考半天,有开始和稀泥了,专制与自由应该并存。或许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应该并存。
如果你希望别人能提供好的建议,那么你就要鼓励别人说出好的建议,鼓励别人说坏话,说不中听的话,甚至纵容各种的说法。
如果你想要推行某项政策,但是触犯到了某些人,你就要专制,你就要强力推行,使用手段,排除障碍,来推行你要做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正义与邪恶,能够并存么?首先正义与邪恶一定是并存的,但是如何说服自己容纳邪恶呢?
本书中的文学部分
哈哈,我是一窍不通啊。但我看到一篇非常简单的诗句,分享出来:
我曾为牛马,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只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认物为己。
多么朴实无华,俺喜欢。哈哈!!
我们从王安石的变法中,去想想如何才能变法成功呢?
- 领导班子。宋神宗支持他,王安石自己也提拔了不少自己人,但仍旧是不够,因为改革触及的利益足够大,阻力就足够大。如果王安石是一个皇亲国戚,在中央几十年的话,那么或许领导班子,权力问题能够解决。有强大的权力,才能跟那些地主掰掰腕子。
- 合适的人才。人才有多种,重要的是合适。苏轼就是人才,但是他不认可变法的内容,这就是不合适的人才。选择,培育合适的人才,仍然需要王安石长久的工作才能得到。
- 舆论。这就更不可能了,皇帝自己的事情,一大帮闲的没事的谏官叽叽喳喳呢,何况一个王安石呢?舆论控制真的很难呢。
- 最后,好像变成身体健康问题了,变法,如果一下子变化太大,一个是让人痛苦,矛盾太大。一个是步子太大,难免出错。或许变法想要成功,只能相信时间的力量了。
变法,就是在已有的统治下,已有的格局下,进行改变。即使能把蛋糕做大,也仍然少不了摩擦。敢于变法的,都是猛士啊!
梁启超,牛的!!
题外话
关于梁启超的生活状况。文中说梁启超有段时间也是靠朋友接济,才勉强家中生活。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梁启超有五个孩子。咋会生这么多。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梁启超这样的名人,本以为会衣食富足,没想到也会遇到经济问题。
同时也让我想起曾国藩,大家都说曾国藩是半个圣人,还是说他官职非常大。但是曾国藩也曾有十几年的租房生活。而且也大有入不敷出的时候。
因此呢,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要太丧气,强如梁启超、曾国藩不照样租房住,那我们这代年轻人,啥都没有,那就啥都没有么,那咋了,大胆去做事情,大胆去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