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om Test

这是一本讲销售的书。哦,或许不是,这是一本讲如何调研需求的书。这是一本决定你创业方向的书。这是一本你获得真相的书。
嘿,我有一个锤子。哪里有钉子!
我想到一个 idea,我的用户一定需要这个,肯定有很多人都需要这个。而且已经告诉好多人我的想法了,他们都很赞成,都觉得我的想法非常好!他一定很受欢迎!发财的机会来了!!
产品上线,使用者寥寥。你压抑着怒火,询问你的采访者,他们明明答应你说他们一定回来用的,他们明明说他们很喜欢的你的产品的,他们都是骗子!
没有人想骗你,相反他们反而是为了鼓励你,照顾你面子,不想打击你的朋友。你兴冲冲的告诉他们你的想法,脸上挂满了笑容,他们怎么忍心当面说你的想法不切实际呢?他们也不是职业投资人,他们怎么能确切的知道你的产品会不会成功呢?难道他面对你充满激情演讲过后,还好意思说你的产品他并不看好么?
即使被采访者是一个冷静、有经验、敢于直言的人。但是人类的心口不一的行为也实在太多。即使当前想的是这样,落实在行为习惯上又会是其他模样。你去问他们是否希望自己更健康,他们未来是否有各种健身计划?他们会说是的,我打算未来去多打打羽毛球、跑跑步,我以后再也不吃夜宵了!但是实际情况呢?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事实,是他历史中的行为习惯,是一步步确切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记忆中的昨天,许诺好的明天,不是他的赞美,不是他的拖延战术。
怎样才能获得事实?一步步推进我们产品的迭代呢?
怎样提问?
正如书名,mom test,想象你在向你的 mom 询问你的创业想法,如果你直接说出你的创业想法,比如书中给的例子你希望开发一个软件,是一个 pad 上面的菜谱 app。你 mom 说:“大宝贝,真棒,我正需要一个菜谱呢,这样我就能给你做好多好吃的了!”
但实际上你 mom 平时用 pad 都很少,更不用说用 pad 去下载一个菜谱 app 学做饭了。而且你 mom 可能也不想看菜谱做饭,她做了几十年的饭了,哪里还需要看菜谱呢?除非是那种很不一样的菜,而那种菜她真的会特地下载一个 app 去学习做这一种菜么?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暴露自己的想法,然后去问用户你这个想法好不好,他们很可能会说好,然后赞美你。
你需要的是真实的用户使用记录,真实的用户行为习惯。我们在谈话中只是在尽量获取用户的真实信息,而不是让他们赞赏我们有多么好的想法,或者用户有多么好的想法。
正确的提问
You:hi mom,最近可不可以换点其他菜啊,总是吃那几种,吃腻了
Mom:好呀,你想吃啥?
You:我也不知道想吃什么,你要不从网上搜搜,看看最近有哪些好吃的?
Mom:哦,我去抖音上看看,现在有啥时髦的菜
You:抖音?你会怎么搜索呢?
Mom:我关注了好多博主呢,他们都会做好多菜,我一直想尝试,正好最近试试!
You:如果有一个 app 能够教你做各种菜,你会去下载么?
Mom:我不会,我不想下载那么多 app,就在抖音上看看就行了嘛
You:如果有个抖音小程序是教你做菜的,你会进去看看么?
Mom:那应该会,反正不用额外下载新东西
You:那你一般会尝试怎么样的菜系呢?川菜、甜点、清蒸鱼?
Mom:……
ok,以上就是你新的提问方式。你知道了你的获客渠道(抖音博主)、应该开发抖音小程序而不是 app、用户的年龄、用户会找的菜系等等
这也意味着,不要向用户推销你的产品。不要说你的产品多好,只是询问用户遇到的问题,他们的痛点,这是否真的是他们的痛点等。
不要用正式的会议
不应该用正式的会议去进行用户访谈,应该用更加随意的方式去询问用户的信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采访,比如还是上文说的菜谱产品,比如你想聊你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获客渠道、用户使用习惯、你应该推荐何种菜系、如何商业变现(软件订阅?广告?分成?)、如何推广?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你想找一个专业的人士去聊,然后你发送邮件、约定某日的几点到几点、提前准备问题。在这种正式的环境下,人们的戒备心反而很强,你可能得不到更加真实的信息。第二就是,相对于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那种正式的会议获取信息的效率更低。
大家可能听到过一个笑话,会议只是来宣布结果的,真正的决定私底下早已做好了。我们从各种传记中、各种访谈中也可以看到,很多重要的信息、重要的决定,就是从各种随机的谈话中就改变了。正式的会议,更像是举手表决,表达立场,进行投票的地方。
细分
这是讲关于产品、业务方向,应该确定自己的用户群体是谁,应该聚焦某一个用户群体。否则你的产品会四不像。
书中说的细分,是指你访谈了很多用户,你收到了很多用户的反馈,一部分用户说应该做 A 功能,一部分用户说应该做 B 功能,一部分用户是 20 岁年轻人,一部分用户是 40 岁中年人。这时你需要考虑,你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只有弄清楚目标用户是谁,你才知道什么不该做。
会议
上文说的不要正式会议,说的是你获取用户使用习惯、获取用户痛点、获取行业信息等等,不用拘泥于非要约个正式会议去得到信息。
这里说的会议基本指正式的商务合作了,看起来更像是一种 ToB 的销售技巧。
会议前
应该进行简要的调查,确定会议应该询问哪些事情,接着往下推进哪些事情。比如签署合同,或者找下一个联络人(企业中的实际目标用户大概率并不是最终决定付款的人)。
会议中
应该根据 mom test 的方式去询问(获得用户真实信息),转移赞美。并且记录笔记。并且想办法获得承诺和推进下一步
会议后
回顾笔记,并且分享笔记,尽量不失真的传递信息。应该将会议中的信息分享给所有人,比如离销售比较远的研发团队。很多时候销售团队去参加了会议,得到了用户提出的 1、2、3 点需求,经过销售自己的脑子转化后,得到了需求 A、B、C,转头就对产研团队说,用户需要功能 A、B、C,但是实际上信息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我从《Company of one》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例子:
用户说他们需要一个炫酷的图表界面,界面里面包含了各种指标、饼图、直方图,能够清晰的看到近一个月他们的项目的各项指标。然后呢产研部门花了三个月时间开了一个非常炫酷的界面,并且支持各种格式的文件的导出。但是最后发现呢,用户需要那个炫酷的界面,只是他们的供应商需要看那个界面,以此来增强他们供应商的信心,里面的各种数字并不重要,只是需要一个炫酷界面罢了。最后产研部门反思,如果能够提前知道用户只是需要一个炫酷界面,不关心实际数字的话,他们只需要几天的开发时间就能完成,而不是浪费了几个月。
书中最重要的观点
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提问方式,我们大多数人做的,就是兴冲冲的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产品,然后等待别人的夸赞,但这对于产品的改善毫无意义。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尽可能获取用户真实的行为习惯,而不是赞美和用户虚无缥缈的对未来的想象。
这不仅仅对于销售是这样,只要是你想要获取其他人真实想法,那么你就不应该过早暴露自己的想法。这在一个充满等级的会议中是很容易想象的,会议中的领导人不可以最先表明自己的主张,否则他将只能得到其他人的附和了。
对于用户对自己历史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也要谨慎看待,即使用户说的都是真心的,从心理学看,人类当前的心理是可以影响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所以想要获得真实的信息,应该看用户的行为习惯,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这个足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