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y — Robert Greene

这本书英文版叫做《Mastery》,中文版叫做《如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类拔萃》
通过探究各个领域的大师的生平,来一窥大师之路。实在非常推荐这本书,作者既让你去追寻理想,同时又兼顾现实,非常有大师风范,睿智、成熟。
使命
所谓使命、所谓热爱、所谓激情、所谓兴趣、所谓 To be yourself,无不是鼓励人们做自己,生活的真相就在这里,救赎之道就在这里。
To be yourself, or not to be yourself, that is the question.
贴原文吧,说的实在透彻:
让我们用以下方式来说明它:在你出生之际,一粒种子便被种下。那粒种子就是你的独特性。它想长大、蜕变、绽放出自己全部的潜力。对此,它有一种本能的、坚定的能量。你的人生使命是,让这粒种子开花,通过你的工作展现你的独特性。你要完成你的使命。你越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你越去保持它——作为一种力量、一种声音或任意一种形式而存在——你完成你的人生使命和达到精通的机会就越大。
能削弱这种力量、让你感受不到它甚至怀疑它的存在的,是你在多大程度上屈服于生活中的另一种力量——顺应社会压力。这种反作用力(counterforce)可能非常强大。你想融入一个集体,可是不知不觉地,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令人尴尬或痛苦的。你的父母也可能常常扮演反作用力。他们力图把你指向一条富足且舒适的职业道路。如果这些反作用力足够强大,你可能会与自己的独特性和真实的自己完全失去联系,你可能会丢掉你的天生倾向和渴望,转而模仿他人。
这可能会将你置于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你最终会选择一个并不真正适合你的职业。你的渴望和兴趣渐渐消失,你的工作也因此受到拖累。你慢慢觉得,工作不会带给你快乐和满足感。由于你对工作的投入越来越少,你将注意不到你的职业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变化——你将落后于时代并为此付出代价。在你必须要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刻,你要么手足无措,要么随波逐流,因为你丝毫感受不到内心的方向或雷达的指引。你切断了与你一出生就注定的命运的联系。
如果大家想要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那么就总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你总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你就总能坚持下去。
如果你总能坚持下去,那么你就总能是领域中的精英。
如果你能是领域中的精英,那么就一定会有优渥的物质回报。
如果你有优渥环境,并且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精神与物质双丰收,世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么。
学徒
如果你有勇气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入大师之路了。
在初入一个行业,我们对于一切都充满新鲜感,贪婪的吸允着周围能学到的一切。所谓人类最本质的好奇心与求知心,学到新知,多了一分踏实、自信,还成就感满满,多妙啊。
在初入行业的阶段,没有什么比能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即使犯错、失败,一切为了成长!
导师
如果说上面两个阶段是向内求,那么记下来的几个阶段,都将与外界的人相联系。我们应该好好感谢作者,愿意将他的处世智慧教给我们。不然我们还会傻傻在哪些人际关系怪圈中挣扎呢。
导师嘛,如果一个非常有经验,非常精通此领域的人能够带领你,自然是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得到优秀导师的帮助?得道者多助!
意思是,只要你确实在那个领域实力够强,个人自驱力够强,哪个导师不愿意拉你一把呢?
但是呢,只要是杰出的大师,没有一个会永远愿意给他的导师做助手的,永远想自己开宗立派。
其实理智的想想,大家都能想通,说只要自己想成为最顶尖的人,就一定不会做谁的哈巴狗。但是现实的义务教育呢,都是说要尊师重道,要对老师百依百顺,总之是犬儒主义那一套。
题外话:
我发现生活中很多理念,都是让我们遵守规则,遵守“辈分”。当然我不说不应该尊师重道,而是我们平时在宣传的时候,只宣传“尊师重道”的理念,而从不宣传其所带来的缺点。但是有些观点,是不能公开宣传的,即使我们知道某些观点不是绝对的。比如说我们一般公共宣传说,应该互相帮助,宽容待人,合作共赢。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遇到敌对的、竞争的关系,或者说就是有些坏的行为需要我们去“抵制”,去“斗争”。但是我们不会公开宣传,我们应该“斗争”。我们永远宣传的是菩萨低眉,而不会公开宣传金刚怒目。为什么这样呢?
我之前看社会心理学时,有讲到群体智商,会低于个体智商,群体更容易情绪化。对于群体,根本就是个混沌系统,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就像最近的泡泡玛特,都知道这就是“郁金香”,但是大家都在赌,击鼓传花。所以对于群体宣传,我们几乎只能选择“温和”理念进行宣传。
为什么义务教育不教教孙子兵法呢?为什么独尊儒术呢?为什么独尊上帝呢?
作者所说的,就与日常的观念不同。日常中,我们总说拜师之后,我们几乎总应该忠诚与这个师傅,就是师傅说什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这本书中的观念认为,导师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我们从导师身上只是来学习技能知识的,我们警惕永远只做为导师的助手,我们总有一天会跟导师拥有一样的知识,甚至是超过导师。这时,就是我们离开导师,自立门户的时候了。
这就是这个作者有意思的地方,他才不会管你社会那些烂观念,但同时他也不会教你那种傻傻的就要对抗社会。他会教你心里如明镜,但是行动上呢,敷衍那些蠢事就好了,同时还鼓励你时刻记住自己最终的目的地!哪里有这样成熟、睿智的大叔啊~
社交智慧
这一章,那就更是体现作者圆滑、深刻和宽容的心。
我们总是宣扬人的真善美,好像导致我们忘了人的假丑恶。假丑恶这种东西,是你能忘能忘得掉?避能避得开的么?实事求是一点!真实看待他人,不要一下子把人看成天使,一会呢又把人看成恶魔,哪里有一尘不染的散发洁白圣光的圣人呢?嫉妒心、好胜心、懒惰心、虚荣心,哪里消灭得掉呢?
富兰克林,去法国谈判,和光同尘,“舍身”为大义。啧啧,这里的舍身的意思是,跟好几个法国女人睡觉觉,为了遵从当时法国社会的习惯。真是个有趣的故事。
“和光同尘”这个词,我是从《大明王朝》这部电视剧看到的,讲的是官场贪污腐败横行,然后为了能在官场上混,那么你就也要“和光同尘”,一起腐败才行。之前看到这个词呢,就想到那些贪官,然后恨不得拿个机关枪,把那些贪官污吏全突突了。但是现在不这样想了,或许我的心脏了呢?哈哈。
既然人心有这么多缺点,那么我们就不要触这个霉头嘛。那么作者就讲了隐藏自己,不去暴露自己真实想法,为的就是和光同尘。人们总是喜欢跟自己一样的人,这样才能融入他们的圈子,这样他们才能接受接纳你。
我们“神秘的东方智慧”肯定也是说过这些的,但是我们很少正面描述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愿正面说人性的恶。我们只是说:谦虚。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韬光养晦。高处不胜寒。
作者毫不掩饰的揭露人性中的缺点,比如嫉妒、愤恨、固执、守旧、自私、虚伪、懒惰等等,我们直接说出这些缺点,正面直视这些缺点,反而能让我们更平静,更能够宽容他人。知道了这些,才能够念头通达,不会钻牛角尖。所谓成熟,大抵如此了吧。
创造篇
当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知识,熟练与大量的技能后,我们厌倦于模仿,我们渴望创造!
作者给的建议是:要多视角看问题,追求广博的知识,跨学科的结合。这些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出真正耳目一新的东西。
精通篇
这里再将大师的直觉,到了一种大师级别的时候,几乎是这个领域最厉害的时候,有时很多想法、发明,几乎是不能够靠理性得到的,很多时候都是靠直觉。
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苹果~
但我觉得作者有点刻意了,我认为直觉这种东西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不存在只有大师才会有直觉。只不过大师们的很多惊人的发现,是依靠直觉、灵性、神启等灵光一现。
总结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社交智慧」这一篇幅,我们总是直面人性的善,却不教人直面人性的恶。如果你不直面恶,又怎么会能够宽容?不能够宽容,人与人之间又如何和平相处?平静的内心源于对真相现实的洞察。你教他一辈子说人都是善良的,然后他出了家门,迎面被人无缘无故抽了一嘴巴,那他这幼小的心灵怎么承受的住呢?他怎么能不忿恨?怎么能不疑惑?他宁愿跑断双腿,也要追上去报仇。可惜的是,你白白浪费的双腿哦。
社交智慧这一篇,能解答很多人们想破头都想不到的问题。因为他们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别人要伤害自己。我跟他无冤无仇,他为什么要伤害我?我甚至帮助过他,为什么要背刺我?他曾经是我的敌人,为什么反而来帮助我?哈哈,这就是人呢。哪里有逻辑可言~
对我最有意义的一点: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或许,慢慢的它不再是一个 question 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