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账到总监

从总账到总监

这是一本财务相关的书,至少书中的内容是关于财务专业知识的书。其中关于财务工作中的技术细节和跨国公司下的子公司的财务处理原则,这些技术细节或许不是财务专业的人很难看懂。

但是这并没有关系,实际上我一直被作者吸引着,就算看不懂技术细节,但是从中看到作者的真诚、乐于助人、耐心培养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幻想着能遇到像文中 bob 这样一个领导。同时 bob 还有超强的工作能力,不仅对于下属做的业务细节能够手拿把掐,对于跨部门、甚至跨公司、跨行业、跨地域的各个主体,都能够分析利害关系,选择合适的人,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实现了双赢。

关于书的内容,都是非常实操的内容,没有提纲挈领的,抽象总结的东西,全都是具体的执行起来的干货。

我们不必太担心要财务知识背景,才能读懂这本书。我们可以不太关注书里面财务知识的细节,里面的工作方法,沟通方法,做人的真诚,关于协调利益方达成目标,心理学,等等吧。涉及个人工作的方方面面,非常全面。

书的脉络就如同标题,主要是以主人公在不同岗位下的工作经历(从总账职位到总监职位)来书写的。书中的主体其实挺分散的,一会是业务细节,一会是人际关系,一会是管理方法,一会是向上汇报,或许这就是作者这么多年来,一路走来的缩影吧。

这里谈谈我记忆深刻的点吧。

人格魅力

排第一位的就是 bob 的人格魅力,bob 的正直,自信,极强的业务能力,还有他在各级关系里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如果我再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一定会被他折服。折服之后就是百分百的信任,再这样人的手底下做事,怎么会不使出全力呢。

关于职位的思考—不设限

这里的不设限,是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合作共赢的态度。这种发自内心的进取精神,是那种被动承受工作的人,远远不能相比的。

锐意进取 vs. 被动承受

整本书在看的过程中,一次次打破我对财务职能的认知。很多事情我一次次刷新我的三观—这事儿归财务管?

比如与信息技术部门配合,采集工厂各种工序的数据。以此来调整仓储、判断是否应该录取更多正式员工、培训所花的时间与更少的离职率价值判断、与银行联合开发一种新的贷款产品而获得资本收益...........

财务三模型

对于不设限,里面有一个模型很细心我:文中提到,财务有三个点:精确、效率、服务。我认为这三个点是递进关系,并且对于其他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1. 精确:就是对本职工作能够按质按量完成即可。对于财务来说,就是计算出的报表数字是相对准确的。对于基础的,体力工作很好判断“精确“这个指标,比如说工厂里面的工人,制造出来的零件,要么就是合格,要么就是不合格。
  2. 效率:在完成了基本工作后,我们就想着能不能三天的工作,能不能一天做完。10 道流程或者工序的工作,是否可以减少流程。怎样才能更快更好,提高效率。
  3. 服务:实际上当效率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价值就没那么大了。就比如文中提到的月末财务报表,从五个工作日提到两个工作日,这固然很好,但是从两个工作日再去缩短时间,就没什么必要了,只是一个报表而已,做的再快,也不会对历史的利润有任何提升。生产过剩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因此在效率之上,再往上一层,就是服务。所谓服务,就是提供更高价值的东西,能够辅助决策、提高利润、增强竞争力。比如文中的财务,除了做好本质工作外,还与 IT 部门合作,采集各种数据,合理分配预算。当需要各种降本增效时,也是通过财务提供的数据,统筹全局,来减少了一些环节的成本。还有就是合理分配集团当前的现金流,进行各种投资,获得资本利润等等。

职场关系

  1. 越级上报。当然这不是说打小报告,只是各种事情不先找直接领导,而是去找更高一级的领导,这就会让直接领导心里不舒服。除了直接领导,或许同级人员,也会心生嫉妒。位置高之后,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解释成某种意味。这就是文章开头讲的。当然了,不同文化又会又有不同理解了。
  2. 不要仅仅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大家都喜欢能提出好问题,并且还能解决问题的人。
  3. 情感账户。其实就是乐于助人,你帮人家,等到日后有需要人家的,那人家肯定就愿意帮你了。
  4. 沟通技巧。其实我个人是一个乐于倾听的人,很多沟通技巧其实都是在安抚对方情绪,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被听到。然后在引发对方思考,在双方的沟通过程中,去做协商。我更大的缺陷在于,也不知道是职位问题,还是人本身性格问题,更多缺少主动发起沟通的勇气。

文中对于管理,提到的很少,我觉得管理,比职场关系高一维度。职场关系还只是关注自身。而管理已经扩展到关注他人了。

或许 bob 人格魅力足够高,公司的人才密度足够高,因此管理的动作相对少些呢,哈哈。

思维习惯

  1. 多问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个问题,能够娓娓道来,思维有一定深度,因为他思考过这个问题。
  2. 做对的事情,然后再把事情做对。这是段永平常说的,这本书里面又提出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错误的事情上修修补补。或许是因为认知问题,或许是因为勇气问题,或许是因为懒惰问题。

最近关于这个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还有平常心。这两个概念总是出现在眼前。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受段永平影响,还是说他们都走了那条路,然后都发现了这个规律。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真理。

关于书中的潦草结尾

残酷真实,就算 bob 的能力、为人都很厉害,但是半导体行业的外企的衰落,并不会因为个人能力强,人格魅力高,而如何。人在趋势面前,毫无抵抗力。

在你的职场生涯中,是否遇到过像Bob这样既有超强专业能力、又非常有人格魅力的领导?TA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或许这种人,只存在于书中?

Read more

Indigo

Indigo

Indigo Blog 微博高管,李佳琦公司合伙人,日本民宿品牌也是前列,现在在投资一些 AI 公司,还有在做自媒体,上面的链接就是他的 blog,现在基本都是在采访各个领域的人,主题大部分都是 AI、经济等领域。他说他自己很喜欢做初创企业的合伙人而不是 CEO,他真是撮合了不少领域的各种公司。 他的主题都很宏大,很有意思,很像国外的风格,天马行空,可以自由讨论热点事件。在 YouTube 上面有很多这样的采访类博主,只不过都是英文的。或许他能成为中文环境下的这个采访领域最强的人呢。 获取什么信息?如何获取? 他并不是一个 AI 领域的专家,事实上,他也是近几年看到了 ChatGPT 等相关产品,才被震撼到,继而决定学习 AI。 不同的人学习 AI 有不同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先知道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定位,自己能做什么,需要什么。先把这些问题想清楚,然后跟随自己的目标,去做执行。

By ke wang
王安石传—梁启超

王安石传—梁启超

最近在看王安石,这是梁启超写的王安石传记。 在没有看王安石传记之前 我自己脑海里对王安石的印象就是,他是苏轼(我感觉苏轼的名气大于王安石,比如很多书描写苏轼的诗如何如何好,描写苏轼遭受贬谪之后有如何如何好的心态等等)的政敌。 然后王安石还是一个文学家,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看到王安石的不少诗。对于王安石的诗,是一首也不记得了。但知道王安石做了很大的改革变法,并且听说是失败了。 还有人拿王安石的变法做例子,就是说上层设计的政策,虽然初心是好的,但是往往好心办坏事。 以上就是我对王安石的全部印象了。 读王安石传记过程中呢 我也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的争议实在太大,有很多名人和正直的的人都反对王安石,但是后来呢,又有一部分人从反对王安石,又变成了支持王安石。总之非常有争议。 在本书中,梁启超是非常推崇王安石的,那么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暂且相信梁启超的说法吧。文中很多地方,能看出梁启超都是非常激动的,但是结合当时的国情,我们必须要理解他那颗急切的心情啊 ! 从书中看,王安石是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人。他将原本私人地主阶级的利益,转移到了国家财政。比如文中出现了,类似国家银行的东

By ke wang